產品介紹
智力低下、智力落后兒童感知覺的訓練
感知覺是我們進入知識寶庫的道"大門" ,是知識的來源. 它們雖然是簡單的認識過程, 只反應事物的表面特性和外部聯系, 但對于我們了解外部世界十分重要。感覺、知覺都是在事物直接影響下, 腦對事物的反映。前者是對個別屬性的反映, 后者是對整體屬性的綜合反映, 它們既有區別, 又有聯系,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將它們分開。人的大腦之所以能產生感知覺, 是因為有一個個分析器在"工作"。感受器、傳入神經,大腦皮層相應區域三部分組成的"分析器"是正常的,協同的活動是我們感知世界的基礎,理所當然的,智力低下、智力落后兒童也不例外。
智力低下、智力落后兒童的感知發展情況是這樣的:
,智力低下、智力落后兒童的感官的感受性普遍較差。就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我班的兒童均屬中度的智力落后兒童,在教授他們唱歌的時候,我發現他們的音準普遍很差,音不是唱高了,就是唱低了,總是跟不上我所教授的那個調。
第二,感知速度慢,范圍窄,容量較小。以說明問題的就是在教授語文或數學知識的時候,不可以一下子教很多,所以我的語文課一般性就教授一兩個生字,對于個別吃得飽的兒童則進行課后的個別輔導。
第三,感知分化程度明顯薄弱,主動選擇性差。心理學家加爾茨什因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后說:"先天遲鈍者產生的反射有非專門化的性質,可以由廣泛的一組刺激引起,形成專門聯系困難。"這段話表明了智力落后兒童分化能力差,總停滯于泛化水平上。
第四,感知恒常性,整體性差。
第五,空間知覺,時間知覺發展較落后。
根據這些智力低下、智力落后兒童感知上的缺陷,通過以下幾方面對智力低下、智力落后兒童的感知缺陷進行補償的。
一,視覺訓練 1,視覺搜索追蹤。做法是可拿一根細點的棍子或別的物體代替,不可很大。放在兒童的眼前,要求其目光盯者棍子看,把棍子放到哪里,兒童的眼睛就要看到哪里。剛開始不會進行得很順利,因為兒童的頭總是動來動去,所以要求另一名老師一起配合,固定住兒童的頭,時間長了,該兒童的眼睛以能較好的追蹤物體了。 2,視覺記憶訓練。在課間活動中,把兒童聚集在一起,拿出若干物體,如粉筆、橡皮、鉛筆,尺等,先讓兒童觀察一下老師所出示的物體,過一會兒請兒童閉上眼睛,再拿掉其中的一樣,再讓兒童猜猜拿走的是什么?一開始訓練的時候物體切記不能拿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