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定做園林假山 水泥塑石假山制作 大型假山水池 工程山月園供
假山的組合
在晚明至清代中葉的假山組合單元中,主要有絕壁及峰、巒、谷、澗、洞、路(蹬道)、橋、平臺、瀑布等,其組合方法大抵是臨池一面建有絕壁,絕壁下設路(有的則以位置較低的石橋或石磯作陪襯),再轉入谷中,由蹬道盤旋而上,經谷上架空的橋(石梁)至山頂。山頂上或設平臺,或建小亭,以便休憩、遠望。一般峰、巒的數量和位置,都是根據假山的形體、大小來決定的;而石洞只不過一二,常隱藏于山腳或山谷之中;少數在山上再設瀑布,經小澗而流至山下。但園中假山并不 都具備這些單元,有的只是部分,如明代假山的主體,多半用土堆成,只是假山臨水處的東麓或西麓建一小石洞。如蘇州藝圃在山的西麓,南京瞻園在山的東麓。這種辦法既可節省石料、人工,又可在山上栽植樹木,以形成蔥郁蒼翠的山林之氣,其景與真山無異。至于清末的假山,則形體多半低而平,在橫的方向上,很少有高深的谷、澗以及較大的峰巒組合,僅在縱的方面,以若干蹬道構成大體近于水平狀的層次。
絕壁
用太湖石疊砌的絕壁(石壁)是以臨水的天然石灰巖山體為藍本的,由于其受波浪的沖刷和水的侵蝕,會在表面形成若干洞、渦以及皺紋等,并會產生近似垂直的凹槽,其凸起的地方隆起如鼻隼狀。大小不一的渦內,有時有洞,但洞則不 在渦內。洞的形狀極富變化,邊緣幾乎都為圓角,在大洞旁往往錯列有一二小洞。環秀山莊的石壁,主要模仿太湖石渦洞相套的形狀,渦中錯雜著各種大小不一的洞穴,洞的邊緣多數作圓角,石面比較光滑,顯得自然貼切。該假山西南角的垂直狀石壁作向外斜出的懸崖之勢,堆砌時不是用橫石從壁面作生硬挑出,而是將太湖石鉤帶而出,去承受上部的壁體。這樣既自然,又耐久,渾然天成,而不像有的假山用花崗巖條石作懸梁挑出,再在條石上疊砌湖石,顯得生硬造作。
黃石和石灰巖一樣,在自然風化過程中,巖面的石塊會有大有小,也會有直有橫有斜,互相錯綜,而且有會有進有出,參差錯落。蘇州耦園東部黃石假山的絕壁相當能體現這種情形。其直削而下臨于池,橫直石塊大小相間,凸凹錯雜,似與真山無異。園林學家劉敦楨教授認為:“此處疊石氣勢雄偉峭拔,是全山相當精彩的部分。”
洞室
一般設計在山體的核心部位,其大小須考慮到人體活動的范圍,所以高度常在 ~ 米之間,洞室周圍的面積以不小于 ~ 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