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既需辟謠更需反思
時間:2015-05-29 11:23:11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點擊量:141
前段時間在北京流傳的“草莓殘留乙草胺超標致癌”之說,由北京市網信辦、市科協等多部門聯合辟謠后已經平息。草莓種植用不到乙草胺,“吃草莓致癌”的講法不靠譜。但事情不應止于辟謠,還需各方事后認真反思。
“草莓致癌說”發端于4月26日某媒體的曝光。媒體對食品安全進行輿論監督,是法律授予的權力,是公眾熱切的期盼,在實踐中也發揮了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無可厚非。問題在于媒體如何提高監督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減少隨意性和主觀性。例如選擇的檢測樣品應該具有代表性和公正性,選擇的檢測機構應該具有符合國家規定的資質和條件。特別是發布檢測結果應該慎之又慎,從程序上講須經過專業論證坐實,從結論上講須做到真實而無虛假、準確而無誤導、完整而無遺漏。筆者以為,披露食品安全問題應嚴格遵循《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不以偏概全,不夸大其詞,不危言聳聽,不跟風炒作,更不能動輒與“致癌”掛鉤。既堅決捍衛公眾“舌尖上的安全”,又避免引發公眾不必要的恐慌,這是媒體對食品安全進行輿論監督應該把握的原則。如何做到這二者的完美結合,確是媒體應當反思的問題。
面對媒體的曝光,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門聞風而動,立即組織力量進行抽檢,檢測結果及時公布后,穩定了消費者的情緒,制止了事態的擴大。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和雷厲風行的作風,值得點贊。但不知主管部門是否與有關媒體進行過溝通,對媒體送檢的8份草莓樣品為何檢測出乙草胺,是選樣問題還是檢測機構問題抑或是檢測水平問題,公眾不得而知。如果雙方通過交流將答案公之于眾,對媒體、檢測機構和消費者而言都是提高工作水平或認識水平的好事。如果主管部門和媒體只滿足于公布各自的檢測數據,各說各的話,那么公眾的疑慮就不會完全消除,相關媒體也不會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類似的事情今后就還會出現。在監管食品安全問題上,政府主管部門居于主導地位,應該主動加強與媒體的交流溝通,提高協同力,不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如何補齊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短板,也是辟謠后需要反思的問題。吳佩海
上一條 ·Emporio Armani 2016早春度假系列型錄 2015-05-29
下一條 ·大化開展法制和食品安全教育課活動 2015-05-29
- 原材料 工業品 服裝服飾 家居百貨 小商品 商務服務 更多分類
-
·冰醋酸供應 華魯 一桶起訂2025-07-04
·六盤水承包工地食堂公司2025-07-04
·甲酸乙酯供應 國標 優級品2025-07-04
·澄江醫院食堂承包哪個好,食堂承包哪家企業好2025-07-04
·山西投入式超聲波振板生產工藝,超聲波振板多少錢2025-07-04
·3-氯-2羥丙基三甲基氯化銨 陽離子醚化劑供應2025-07-04
·宿遷外包公司食堂商家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