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灌區信息化與自動化綜合管理平臺是為灌區現代化管理專門設計的智慧管理平臺,結合了當前的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云服務技術、空間地理信息技術和移動應用技術等,涵蓋灌區泵站自動化控制、閘門自動化控制、遠程計量以及末端的節水灌溉業務,通過灌區管理“一張圖”及手機APP,實現從渠首到末端的業務。
通過傳感器(水位計、流量計、PLC控制柜、閘位計、水質傳感器、智能墑情監測站、智能氣象站等)進行信息采集,利用局域網、GPRS、4G、ZigBee、LoRa、有線通信網等進行監測點和灌區控制中心之間的信息傳輸,實現灌區內水雨情信息、水質信息、墑情、閘位、氣象信息的實時監測,并利用機電設施自動控制泵站、閘門、測流車等,實現灌區信息化和自動化管理。
隨著水短缺問題的加劇,供水工程缺乏必要的計量設施、管理體制改革滯后,現行農業水價標準低、實收率低,水費難以維持灌排工程正常運行,灌溉高峰期“爭水搶水”現象突出。過去的水費僅收取動力費,主要以“電費”的形式收取,加上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不健全,收費價格差異波動較大,農業灌溉水利用率低,水資源浪費現象比較明顯。另一方面,農民承受能力低,農業水價改革難度大。加大農業節水投資力度是今后水資源政策的必然選擇。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與末級渠系節水改造是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通過改革可加快灌區末級渠系改革、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減輕農民水費支出。2008年開始,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在全國部分省份啟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在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促進工程良性運行方面取得明顯成效。2013年,水利部協調財政部加大支持力度,在全國27個省55個縣深入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目標就是在保證農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時,建立多用水多花錢,少用水少花錢,不用水得補貼的機制。既不在總體上增加農民負擔,又促進節約用水。本項目啟動后,節水示范區管理單位將積極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科學核定農業供水成本,推動落實灌排工程運行維護費財政補助政策,從成本扣除財政補助部分確定最終水價,并推進定額內用水實行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通過明確農業水權,推行用水定額管理,逐級分配到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或用水戶,從而實現農業用水總量“封頂”目標,變“大鍋水”為“商品水”。同時,配套完善農業供水計量設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