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臺灣立體打版人臺-出口立體裁剪模特
在外有中 美貿易摩擦引起的關稅提高,內有環保政策、產業轉型升級、人口紅利消失導致用工成本提高、招工難等問題困擾下,國內不少紡織企業紛紛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或南亞。
紡織服裝產業在工業化初期是重要支柱產業,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逐漸失去支柱產業的地位。從紡織業的發展規律來看,工業革命以來紡織業發生了多次轉移,這幾次轉移主要是與勞動力成本有關。
*次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從英國向美國轉移。19世紀上半夜,以紡織機和蒸汽機為主的近代工業起源于英國,地提高了紡織業的生產效率。而隨著紡織業的發展,對原材料需求增長,到20世紀初,美國成為紡織業的主要原材料產地,出于對原料和勞動力成本的考慮,紡織業中心向美國轉移。
*次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從美國轉移到日本。隨著美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美國的紡織服裝產業向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日本轉移。
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60-70年代,從日本轉移到亞洲四小龍。隨著日本經濟發展,勞動力成本也逐步上升,紡織業開始由日本向外轉移。以中國臺 灣為例,60年代中國臺 灣的紡織出口快速增長,整個70年代到80年代,紡織服裝出口的比重都較高。
第四次發生在20世紀80-90年代,由“亞洲四小龍”轉移到發展中和地區,尤其是中國內地。70年代末改革開放,巨大的勞動力市場吸引了紡織服裝行業向中國轉移。80年代開始,紡織服裝業的出口比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