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木雕佛像造像分為:
如來相:釋迦佛、旃檀佛像、燃燈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盧舍那佛等。
菩薩相:觀音菩薩(含度母)、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八大菩薩、思惟菩薩像(或彌勒、或釋迦太子)、菩薩形的阿彌陀佛(長壽佛)等。
天部諸神:四天王、梵天、帝釋、韋馱天、摩利支天等天部諸神。
世澤木雕佛像
世澤木雕佛像
憤怒神像:佛、菩薩所化現的各種憤怒像和其它各種忿怒形的諸神。
比丘相:羅漢、祖師、弟子、布袋和尚,地藏菩薩等。
其它神怪:西藏本地諸神、,羅喉星、墓葬主、各種吉祥動物等。
人間相:長壽老人、各種供養人、施主等。
如來相
如來相的特征:如來即釋迦佛的另一稱呼。不管什么佛,只要是佛的階次,就頭上有肉髻,有右旋螺發或水波紋佛發,兩眉之間的白毫可有可無,即僅從頭部也可分辨出是不是佛陀。
佛陀一般不戴冠,但9世紀后屬于密宗系統的佛陀像,也有將佛陀頭上加上冠,但佛發仍是高肉髻和螺發。
佛陀的大衣在早期,均為通肩式和袒右肩式,這兩種大衣一直到今天仍為西藏系的佛教造像所繼承,是藏傳造像的主流大衣樣式。
但漢傳佛像則不然,北魏晚期造像由于受文人士大夫穿著的影響,多穿所謂褒衣博帶式大衣,以后又發展出所謂雙領下垂式等。
只要是具備佛陀的高肉髻、著大衣的造像(不可以袒裸上身),不論是何尊佛,都屬于如來相,統稱為佛像既可。
三佛:在我們參觀佛寺時,常常看到在大殿內三尊佛像并排而坐。不論漢傳、藏傳佛教,當供奉三佛并坐時,一律都是如來相。諸佛可從手印和標識以及座次來確認。
三世佛∶燃燈佛(過去)、釋迦佛(現在)、彌勒佛(未來)
三方佛∶阿彌陀佛(西方)、釋迦佛(中)、藥師佛(東方)
三身佛∶盧舍那佛(報身)、毗盧遮那佛(法身)、釋迦佛(應身)
這些佛沒有太多的固定標識,阿彌陀佛一般是雙手重疊置膝上作禪定手印;毗盧遮那佛雙拳握抱,兩手食指相并,稱智拳印;藥師佛右手往往捻一藥丸,或左手托一小缽;其它的佛或作說法印或作施無畏印。按佛經上說,只要有降魔印、說法印、禪定印、施無畏印、與愿印等基本手印,各佛都可通。
旃檀佛像:佛經說優填王是用牛頭旃檀木(木質的一種)造釋迦像,稱為優填王像,為立像,其胸前有如樹輪一樣的衣紋,多為木雕,至今日本京都清涼寺還完好的保存著中國北宋雍熙二年(965)張氏兄弟所造的旃檀像,傳世品以明清所造為多。
藏傳佛像也喜仿此典故作銅旃檀像,樣式也仿木雕像 。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至于佛經上形容釋迦佛有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許多“相”、“好”在造像上是無法具體表現出來的。一般只有所謂“眉間白毫相”、“頂髻相”(即肉髻)等,能明確顯示出來。
第五相中所謂的“手足指縵網相”,也稱“鵝王掌相”說佛陀的手、足指間有縵網相連,像水禽的腳蹼。我國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上也可看到此種情況,北魏以后,此種鳥蹼形的手基本上看不到了,偶爾在唐代大型像上可以見到。
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據《法華經.見寶塔品》釋迦佛說法時,多寶佛從地下涌出贊嘆,分坐席一半與釋迦佛與之并坐。北朝石窟和單尊像多見。
誕生像:表現釋迦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形象,寺廟浴佛節時使用。為了供奉于水盆,一般多用銅鑄,所見遺物以明清時代為多。
苦行像 :表現的是釋迦在開悟前在雪山修行的情形,造型上呈瘦骨形象,明清時的銅、石苦行像尚有可見。
涅盤像:即俗稱的臥佛,表現釋迦佛圓寂的情景,宋代大型木雕像較多,早年多流失海外,市場所見絕大多數所謂宋代木雕多為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