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凡在選礦過程中,為提高該作業的效率而加入的化學添加劑,統稱為選礦藥劑。按選礦過程,主要包括助磨劑、浮選藥劑、助濾劑、表面改性劑等。
1925年黃藥和1926年黑藥的出現,大大促進了選礦工業的發展。隨后氧化礦捕收劑及胺類捕收劑的出現,使浮選處理礦石類型大大擴展,也促使浮選藥劑品種逐年增多。20世紀60年代,除繼續以黃藥、黑藥及脂肪酸皂為主外,陸續出現硫氨酯、黃原酸酯及雙黃藥等非離子型捕收劑及各類典型螯合捕收劑,如8-羥基喹啉、羥肟酸及二苯硫脲等。其特點是選擇性更好,可以少用抑制劑完成優先浮選;用量更小,許多具有起泡性,使一些大型選廠的起泡劑單耗不斷降低。與此同時,開始了浮選理論的研究,20世紀70~80年代,王淀佐等提出的浮選劑結構理論與分子設計的研究,使新藥劑的研制工作,愈來愈有科學性、預見性。
隨著資源的貧、雜、細化,礦物浮選難度與日俱增。為提高復雜共生礦物的分離精度,要求浮選藥劑具有良好的選擇性。細、泥礦物及對精礦質量的要求,也促使了助磨劑、助濾劑的出現與發展,助濾劑(也稱脫水劑)的發展尤為迅速。同時對環保及生態環境的重視,也對選礦藥劑提出了低毒化的要求。化工產品開發技術與藥劑測試技術的不斷創新也促使選礦藥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