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目前國內的“無感支付”停車場占比還相對較小,主要原因在于沒能形成完整的生態。各個廠商之間的數據沒能互通,車主無法獲得連續完整的體驗。這一問題在高速收費站同樣存在,目前微信和支付寶分別在不同地區進行試點,但不難判斷,隨著規模擴大雙方必然要尋找融合共存之道。
和ETC收費的區別?
“無感支付”這個高大上的概念常常讓人忘記它的本質仍是不停車支付,其實借助ETC系統的不停車支付已經存在了很多年。那么在已經有了ETC的前提下,是否還有必要花大力氣去推廣基于車牌識別和移動支付的“無感支付”呢?
ETC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在此僅指使用OBU的ETC系統,在高速上已經有成熟應用,目前有部分企業正在推動ETC走進停車場,但是隨著車牌識別技術的崛起,ETC在停車場的應用不太樂觀。而且ETC的模式比較“重”,首先用戶需要辦理OBU車載單元,可以線上預約線下安裝,也可以去網點辦理,有專門管理OBU發放的企業,北京有速通卡,在廣東有粵通卡。其次,需要安裝ETC的系統,且需要配置讀取OBU的RSU設備。但ETC的好處是,目前已經擁有海量的用戶,在一些公車應用上,OBU方便企業的費用報銷。
ETC雖然很方便而且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滲透率只有38%左右,原因就在于其用戶體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功能單一、申請流程繁瑣、 很麻煩、存在“黑科技”盜刷的風險等。這給了“無感支付”很大的發展空間。
基于移動支付技術的“無感支付”,其優點在于非常開放、與社會應用結合緊密、操作簡單,但如何與高速公路系統對接是橫亙在它面前的一座大山。
現階段“無感支付”還無法對規模龐大、標準成熟的ETC造成競爭,但隨著后者不斷發展,二者的競爭不可避免。ETC目前正在不斷完善自身的使用體驗,但因為規模龐大、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一步一個腳印。
“無感支付”發展迅速,但隨著規模擴大 會承受壓力并遇到許多問題。比如未來要實現不停車支付就必須引入信用系統,如何將大部分信用分達不到要求的用戶也引入到系統中,形成足夠大的規模,是企業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問題。另外,能夠享受足夠大的優惠,也是決定“無感支付”能否與ETC競爭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