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無感支付技術已經成熟?
“無感支付”概念并不新鮮,去年支付寶在上海浦東機場推出
“無感支付”停車場,讓這一概念在交通出行領域快速落地。據支付寶數據,上海虹橋機場T1、T2航站樓日常總流量接近30000次,引入“無感支付”技術后,每輛車離開的通行時間從10秒降到了不足2秒,停車場整體效率提升了數倍。
目前,上海浦東機場、深圳寶安機場、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停車場等陸續開通無感支付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微信、支付寶、中國銀聯、民生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巨頭、支付機構均已紛紛通過與智慧停車企業合作、入股等形式,涉足停車場無感支付,搶灘萬億智慧停車市場。
無感支付在停車場場景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應用,在走上高速公路之前,“無感支付”已經在全國多地停車場得到應用,而相同的技術方案,相似的應用場景,無感支付在高速公路卻難以邁開腳步,除了體驗上的差異,誤扣、信息安全等問題也是無感支付的局限之處。
首先,無感支付在上下高速時要求停車領卡、還卡,體驗已經大打折扣。
其次,由于車牌識別不可能達到完全準確,就不可避免會發生識別錯誤的情況,從而造成誤扣。
第三,網絡環境的不穩定性會較大程度地影響收費速度,可能反而會加重道路擁堵。在停車場體驗無感支付時,不少車主就反映經常會遇到欄桿不抬、扣費延遲等情況。
第四,無感支付都是基于免密支付,免不了要將個人身份信息以及車輛信息上傳到網絡端,這就為個人信息安全埋下隱患,甚至這些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有可能被第三方截取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