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水產養殖中,對于一些塘底淤泥要不要進行清理呢?水產養殖生產的實踐表明:池塘保留15厘米~20厘米厚的淤泥,能起到保肥、供肥、緩沖水質等作用。
但是魚塘經過一段時間后,由于經常沉積一些殘剩餌料、肥料、死亡生物、魚類糞便及其它有機質,加上泥沙的混合,使池底逐漸形成了厚度的淤泥。當淤泥厚度超過20厘米后,便會對塘魚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這是因為,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在溫度較高時會發生分解,一方面在分解過程中會大量消耗水中溶氧,使魚池嚴重缺氧而造成泛塘死魚;另一方面分解中會產生大量對魚類有害的氨、甲烷、有機酸等,影響魚類生長,甚至造成魚類中毒死亡。如果每年秋冬捕撈后能夠干塘一次,將過多的淤泥挖起,經過一段時間的曝曬、冷凍,使有機物質分解,消除有毒成分,再作為肥料撒入池塘,或者挖起淤泥后拌上生石灰撒入池塘,這樣既能殺死有害病菌,也能中和有機酸,釋放營養鹽類,使水質變肥且能增加水中鈣質。同時加入EM菌調節水質。對不能挖起淤泥的池塘,可選擇晴天和有風天氣,攪動池底,半月一次,促進池底部有機質分解,釋放營養鹽類,防止水質老化。(#咨##詢V? haowangn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