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英語文化中有一句俗語,“房間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思是說,房里明明擠進一頭大象,大家都看見了,可是人人都沉默,好像它不存在。
因為習慣了一些不正常的事情,習慣了“尷尬中的沉默”,即使覺得難受,也很少去 一些好的改變。
經營范圍:網絡新聞媒體發稿、新聞套餐發布、論壇營銷、微營銷、新聞稿代寫、視頻點擊回復推薦Q: 1827758066 2014483163 V信:18908642802
今日頭條大號發布、報紙刊登、微博話題榜、新聞首頁推薦、APP端推薦效果操作!
近段時間,我看到兩個特別尷尬的統計數據:
一是新浪財經引用一則研究發現:中國約有1/6的上市公司,營業利潤不足以支付貸款利息,專業說法是“盈利水平未能覆蓋融資成本”。
二是《華爾街日報》發文直指:大概有10%的美國公司,營業利潤不足以負擔營銷費用,即龐大的廣告費開支超過每年實際賺到的錢。
就一則數據看來,目前歐洲、美國也有大量上市公司營業利潤捉襟見肘,甚至付不起銀行利息。韓國上市公司更加嚴重,新數據韓國接近30%的上市公司已經被貸款利息壓得不堪重負。這種情況一般被視作“雞肋股”,諸如公募基金、資管公司這類專業機構,幾乎不會將它們放進備選的股票池,所以這些股票沒有機構資金光顧,往往交易量特別的清淡。
我想 說說第二則數據,為什么很多美國公司會被廣告費弄得特別難受?
宏觀看來,美國廣告市場的總體容量大概占到了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4%,中國這一數據不到2%。
舉例來說,Google在線廣告的收費方式被視作“近50年來廣告界的大革命”。
如果你上了美國Google的網站,在搜索欄位打上汽車保險公司Geico(大股東是“股神”巴菲特),Google的搜索引擎一面找尋與Geico有關的資訊,一面搜索與Google簽訂廣告合約的其他汽車保險公司。當搜索結果出來時,頁面左邊將顯示Geico的資訊,右邊則是其他保險公司的建議鏈接。每當你點選任何一個建議的鏈接,Google就賺進 美元的廣告收入。
我曾接觸過幾位美國快消品牌的城市經理,其中有人一年完成1000萬美元的銷售業績,支付給Google的廣告費就超過200萬美元,更關鍵是,他并不只是在Google上打廣告,而且廣告一停,銷量很快往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