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回收舊書 黃浦區舊書回收*(鄒先生:17316387508) 舊書回收的途徑可分為三大步驟: 一,在回收舊書之前,一方面對在校學生、中小學校、農村等對書籍的需求類別做評估。特別是在校大學生 對書籍的需求評估,有針對性地去回收舊書;另一方面對在校大學生手中現有的書籍進行評估,要將有質量的 書籍回收,而不能一概而論。 第二,每年定期開展大學生捐贈圖書活動,特別是每年的畢業季。通過粘貼海報、校園廣播、志愿服務等方式 鼓勵學生捐書、贈書。學校可以輔助學生成立舊書愛心協會,并鼓勵大家參與其中,管理舊書、享受舊書資源 。 第三,對一些含金量高的書籍或不愿參與捐贈活動的學生,我們可以采用低價回收的方式進行回收。
學術斗爭的需要。在我國古代,學術上出現分歧,乃至發生爭論是常有的事。有時論戰的一方,覺得勢力不如對方,或者覺得單憑口舌不能服人,便想方設法一些著作,假托是名人或圣人所為,作為自己說理的依據。東漢末年的鄭玄,集古今文學派之長,是公認的經學大師。為了與鄭玄爭名并將其壓下去,比鄭玄稍晚的王肅,“集《圣證論》以譏短玄”[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王肅傳》,中華書局1959年版。,又搜集古事,摻雜己意,《孔子家語》《孔叢子》,為自己的見解張目。佛教自印度輸入后,“道教與之爭勝,造出許多無聊的書。現在《道藏》中,黃帝著作幾達百種,老聃、莊周亦各數十種。諸如此類,偽書甚多。其目的在與佛教爭勝,或與儒家爭勝”
政治斗爭的需要。唐代曾有牛、李黨之爭。李德裕的門人韋瓘,便以牛僧孺的名義了《周秦紀行》一卷,以此來誣害牛僧孺。北宋王安石變法,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其對立面邵雍之子邵伯溫,曾托蘇洵之名,造了《辨奸論》,對王安石進行人身攻擊,罵王安石為不近人情的大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