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港騏可以為你提供農村旱廁改造詳細資料,供君參考(18本資料) 服務,找港騏就對了】【港騏快訊】農村改廁貫穿于從解放初期的糞便管理,到80年代的初級衛生保健,從90年代開始的衛生城市創建,再到如今的城鄉環境整潔行動及小康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其與國家的整體發展密切相關,同時響應了聯合國 發展議程中提出的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的千年發展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余年來,農村改廁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改廁源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傳染病防控
50年代至70年代的愛國衛生運動,是在黨和政府主導及部門參與下,充分動員群眾一致共同行動清潔環境來達到控制各種傳染病的目標,改廁即已成為環境衛生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除四害”防控傳染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鄉村環境普遍不清潔、不整齊,街道院內雜亂不堪,不少農村人畜同居,畜糞多堆在院內,人無廁、畜無圈的現象極為普遍。糞便暴露,到處可見蠅蛆亂飛亂爬的現象。
水井無蓋且周圍存在臟水坑、便所、糞堆等,以致井水受到污染。痢疾、傷寒等腸道傳染病高發,蛔蟲病更為普遍,在兒童中患病率高達70%以上。海政前保中的區務大部區市為了改變舊中國不衛生狀況和傳染病嚴重流行的現實,在全國普遍開展了群眾性衛生運動。在抗美援朝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發起的“細菌戰”, 防疫委員會提出要“保護水源、加強自來水管理”和“保持室內外及廁所清潔”,動員全國各 人民積極參與,掀起了群眾國衛生運動的新高潮。
1956年1月,中共 政治局頒布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提出:“從一九五六年開始,分別在五年、七年或者十二年內,在 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老鼠、麻雀、蒼蠅、蚊子?!?958年2月12日,中共 、 發出《關于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要求各基層單位每星期、各大單位每月檢查評比一次,年終檢查評比一次。指示發出后,全國掀起除“四害”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