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夏季馬上到臨,原本云淡風輕的好時節,這兩年卻呈現出一片蠟黃的天空。造成這一現象的對象竟然是大面積的秸稈焚燒導致的空氣污染。更有網友戲侃說,農田不只給我們帶來了糧食,還帶來了“呼吸的痛”
“焚燒秸稈污染大氣,秸稈還田肥沃土地”。雖然在很多鄉村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語,但村民們仍然有他們自己的困擾:“我們也不喜歡燒秸稈,又熱,又污染空氣,但是,不燒的話,應該怎么處理這么多秸桿呢?”
懷著如此疑問的農戶不在少數。如何回答農戶的問題,將秸稈“變廢為寶”?這不僅是農戶們關注的,同時,也是政府始終努力想完成的“使命”。
據了解,焚燒秸稈已成為污染我國各地空氣質量的很大威脅。雖屢遭查禁,但往往難以 禁絕。究其原因,沒有好的可利用出路或許是主要原因之一。開多個中間環節。不同的是,這其中需要更加專業化的程序設計。
為了有效解決電廠燃料秸稈供給的問題,政府想了一些“妙招”。其中有一條就是利用秸稈顆粒機將秸稈制成顆粒燃料,還田利用也好,用于其他燃料行業也好。
秸稈收集的一大特點是“分散”,這個特點對于收購企業來說,卻是一大困擾。怎么突破這樣的困擾?政府希望于激勵農民朋友的積極性。
經過長期的調查和探索,一套特有的產業工人燃料收購模式行成了。政府以村為單位設立燃料收購加工點,每個村聘用威信高、工作能力強的村民作為產業工人,通過產業
工人發動農民來收集農林廢棄物。
通過當地的電視臺、墻體、標語等媒體投放廣告,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樣的宣傳:“收干柴、枝椏柴每斤 元”。再加上產業工人走村串巷作解釋動員工作,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了解到這個“變廢為寶”的好渠道。
能否調動農民積極性,價格杠桿是關鍵。如何既保證電廠的利潤,還要保證電價的合理性,政府嘗試精細化的設計和管理,讓秸稈收集價格透明化。
一系列的“妙招”不僅讓農民實現了增收,讓電廠解決了原料問題,同時,也讓秸稈焚燒帶來的“呼吸的痛”化解于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