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云南、江蘇、安徽尤其以四川省宜賓地區生長面積最廣,樟樹已在2006年,被推選為宜賓市的“市樹”,享有宜賓市“市樹”的美譽,成為宜賓地區的主要林木。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宜賓地區形成了一大批人工種植樟樹的林場,其中以宜賓縣缸坪林場經營發展最為成功,為美化自然環境和增加人民經濟收入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城市建設對香樟樹的應用。主要培育繁殖基地有江蘇沭陽[1]、浙江、安徽等地。
樟科類共約45屬,2000~2500種,分布于熱帶,但有些種類分布到亞熱帶甚至暖溫帶。中國約有20屬(其中鱷梨屬和月桂屬為引種栽培)420余種。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廣西、廣東及臺灣等省區,只有少數落葉種類(木姜子屬和山胡椒屬)分布較北。樟科植物大多是熱帶雨林地區的典型植物,為山地森林的重要成分,它們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及沼澤地或河岸上均可生長。有些種類是濕生的,作為第1、第2或第3層喬木為原生熱帶森林所固有,也有些種類是喜陽光而作為先鋒樹種出現于砍伐跡地的次生林中。在具有季節性氣候條件下的森林中,樟科植物較為少見且為漸多落葉的種類。 樟科植物的花大都小而芳香,有花部腺體,為蟲媒傳粉,雌雄異花的存在表明向著異花授粉方向發展,但也有自花授粉發生,如Licaria屬,油丹屬,花幾乎不開放,且花藥靠柱頭很近,不可避免地發生自花授粉。果實主要借助鳥類及哺乳類小動物來傳播。檬果樟的果實由于在種皮和內果皮之間充滿空氣而漂浮,因而可借水傳播;這種植物通常沿定期泛濫的小河溪洪積土生長。河岸種如柳葉潤楠也是由水傳播種子。 樟科的起源較早,第三紀的古新世發現了最古老的樟科植物化石。在西伯利亞發現有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樟科果實和葉的化石,這表明在那個地質年代樟科已出現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