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及地方動用大量“真金白銀”鼓勵和推廣新能源汽車,正成為一些人垂涎的蛋糕。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現井噴式增長,累計銷量已經達到33萬輛,同比增長34%,而此時電動車“騙補”的問題也浮出水面。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
部分電動車廠和租賃運營公司,以循環使用電池組裝配整車方式,以少充多,騙取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大量補貼。
針對這個問題,財政部部長樓繼偉1月23日說:
將聯合相關部委組織專項檢查,對查實的騙補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對各種騙補和尋租行為給予嚴厲打擊,決不手軟。
據新華社報道,樓繼偉是在23日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做上述表示的。樓繼偉說,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起步并不晚,但在高端產品和核心技術方面仍然缺少重大突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對政府補貼政策過度依賴,缺乏十年磨一劍的韌性和創新精神。
樓繼偉說,消費補貼政策初衷是培育初期市場,但長期執行消費補貼,企業容易患上政策依賴癥,緊盯政策去設定產品,缺乏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的動力和壓力,行業容易出現低水平盲目擴張,形成新的產業過剩。
樓繼偉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的報道:
通過非法手段騙取國家財政補貼的現象,曾經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2009~2012年,隨著“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和“節能產品惠民”等刺激消費政策的推出,在家電甚至汽車行業中,利用虛假客戶信息、多報銷量,騙取財政補貼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僅造成了市場虛假繁榮的假象,而且也令一些廠家盲目擴產,一度造成行業混亂的局面。
“如果‘騙補’現象出現在運營車輛中,這將對我國新能源產業未來的健康發展帶來消極影響。”汽車行業協會的一位負責人認為。
對于未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樓繼偉同樣做出解讀和預測,“財政部將提高新能源汽車補貼門檻,突出對優勢企業的支持”,他說要結合國際、國內產業發展的趨勢,尤其是汽車強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情況,在整車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以及關鍵零部件技術標準上,大幅度提高標準。
樓繼偉說,過去幾年財政部在努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積分交易機制,已經有成型的思路。對這個政策有信心,將加快建立該制度,確保財政補貼政策退出后,新能源汽車扶植力度不會斷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