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翅膀八條腿”,為何有人信? 肯德基宣布起訴10個微信賬號造謠
時間:2015-06-01 17:49:16 來源:新華網 點擊量:216
新華網上海6月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周琳)“肯德基用的雞有六個翅膀八條腿”,這種一看就不符合生物常識的傳言,卻在網絡上經久不衰。6月1日肯德基正式對外宣布,已向法院提交訴狀,起訴10個微信賬號造謠,并要求索賠350萬元。
究竟食品安全領域有哪些“三人成虎”,緣何屢屢出現“誤毒”,如何打破“不信監管信小販”的尷尬,記者進行了追蹤調查。
食品傳言不乏“三人成虎”
記者獲悉,針對肯德基的起訴,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已于5月26日受理并立案。
“實際上關于肯德基使用六個翅膀八條腿"怪雞"的傳言已經流傳已久,差不多覆蓋了各種媒體形式,從早年的郵件、BBS,到前兩年的微博和如今的微信。”肯德基中國業務總裁屈翠容告訴記者,最近這次爆發始于今年上半年,將一起過往發生的消費者投訴與怪雞傳言捆綁在一起,通過微信公眾號,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傳播。
盡管當今生物科技還遠沒有發展到想讓雞長6只翅膀、8條腿的程度,“怪雞”言論純屬無稽之談,早在2008年時就被媒體評為“八大離譜事件”,但PS過的圖片還是在網絡不脛而走。
事實上,在食品領域有著不少類似傳言,2006年已被《新聞記者》雜志評為年度十大假新聞的“打針西瓜”,每到夏天就會卷土重來。速生雞、微波爐食物致癌、爽歪歪含肉毒桿菌已被召回等信息,至今仍在不斷流傳。
為什么“不信監管信小販”
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申敬旺近日表示,這幾年關于食品安全的謠言很多,消費者為之恐慌,企業深受其害,政府部門也為此忙得不可開交。藥監總局總結2013年12條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發現,其中8個與食品安全無關,都是謠言,可見網絡食品謠言問題非常嚴重。
記者梳理也發現,這些謠言大多披著三種外衣:一是“威逼恐嚇型”,例如再不轉就要晚了、200萬人已患癌你還在吃嗎等;二是“借力打力”型,例如XX權威媒體已曝光、業界小販告訴你潛規則;三是“故意混淆型”,譬如面包里含著“鞋底”,吃多少會致癌等等。
科普作家、美國普度大學博士云無心說,不少食品安全謠言都有著三大騙人法寶,一是“有特別香味,吃了上癮”,二是“生產者表示自己從來不吃”,三是“專家表示長期食用或致癌”?!笆聦嵣祥L期食用可致癌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概念,離開劑量去談毒性無異于耍流氓?!?
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很多謠言仍被恐慌性傳播。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認為,由于部分消費者缺乏專業性,一些消費者在現象面前不能看到本質,再加上“說話無罪、炒作有理”,有時候就會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以點代面,導致一些個別現象被不斷放大,加深人們的恐慌情緒。
屈翠容坦言,“企業在網絡上維護名譽權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舉證非常艱難。”一來涉及的微信賬號非常多,難以一次都告上法庭;二來收集賬號運營方信息的難度也很大;三來保全證據的工作量非常大,尤其是屬于個人的微信賬號的信息搜集遇到很大阻力。
我們需要“謠言粉碎機”
信心大廈倒塌只需須彌,重建確要時日,公眾之所以對食品安全“寧可信其有”,與我國曾多次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息息相關。專家認為,對食品安全問題,監管部門、科學家都應該“零容忍”,建立起完整的監管和溝通渠道,重罰嚴管,筑起食品領域的“安全墻”,才能打消網民心中的疑慮,用事實讓謠言無處生存。
而更重要的是,公眾和科學真相之間的“信息真空”,也容易造成誤讀、誤解、誤信。厲曙光認為,應鼓勵更多專業的學者積極參與到科普工作中,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辟謠或解釋,讓公眾了解“吃的真相”,做好風險交流,而不是讓一個村、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都被無限放大。
專家認為,政府監管部門、科普組織、媒體組織都應成為不實信息的“過濾器”、網絡情緒的“緩沖器”和公眾的“定心石”,向消費者傳遞理性的聲音。
究竟食品安全領域有哪些“三人成虎”,緣何屢屢出現“誤毒”,如何打破“不信監管信小販”的尷尬,記者進行了追蹤調查。
食品傳言不乏“三人成虎”
記者獲悉,針對肯德基的起訴,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已于5月26日受理并立案。
“實際上關于肯德基使用六個翅膀八條腿"怪雞"的傳言已經流傳已久,差不多覆蓋了各種媒體形式,從早年的郵件、BBS,到前兩年的微博和如今的微信。”肯德基中國業務總裁屈翠容告訴記者,最近這次爆發始于今年上半年,將一起過往發生的消費者投訴與怪雞傳言捆綁在一起,通過微信公眾號,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傳播。
盡管當今生物科技還遠沒有發展到想讓雞長6只翅膀、8條腿的程度,“怪雞”言論純屬無稽之談,早在2008年時就被媒體評為“八大離譜事件”,但PS過的圖片還是在網絡不脛而走。
事實上,在食品領域有著不少類似傳言,2006年已被《新聞記者》雜志評為年度十大假新聞的“打針西瓜”,每到夏天就會卷土重來。速生雞、微波爐食物致癌、爽歪歪含肉毒桿菌已被召回等信息,至今仍在不斷流傳。
為什么“不信監管信小販”
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申敬旺近日表示,這幾年關于食品安全的謠言很多,消費者為之恐慌,企業深受其害,政府部門也為此忙得不可開交。藥監總局總結2013年12條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發現,其中8個與食品安全無關,都是謠言,可見網絡食品謠言問題非常嚴重。
記者梳理也發現,這些謠言大多披著三種外衣:一是“威逼恐嚇型”,例如再不轉就要晚了、200萬人已患癌你還在吃嗎等;二是“借力打力”型,例如XX權威媒體已曝光、業界小販告訴你潛規則;三是“故意混淆型”,譬如面包里含著“鞋底”,吃多少會致癌等等。
科普作家、美國普度大學博士云無心說,不少食品安全謠言都有著三大騙人法寶,一是“有特別香味,吃了上癮”,二是“生產者表示自己從來不吃”,三是“專家表示長期食用或致癌”?!笆聦嵣祥L期食用可致癌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概念,離開劑量去談毒性無異于耍流氓?!?
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很多謠言仍被恐慌性傳播。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認為,由于部分消費者缺乏專業性,一些消費者在現象面前不能看到本質,再加上“說話無罪、炒作有理”,有時候就會以偏概全、以小見大、以點代面,導致一些個別現象被不斷放大,加深人們的恐慌情緒。
屈翠容坦言,“企業在網絡上維護名譽權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舉證非常艱難。”一來涉及的微信賬號非常多,難以一次都告上法庭;二來收集賬號運營方信息的難度也很大;三來保全證據的工作量非常大,尤其是屬于個人的微信賬號的信息搜集遇到很大阻力。
我們需要“謠言粉碎機”
信心大廈倒塌只需須彌,重建確要時日,公眾之所以對食品安全“寧可信其有”,與我國曾多次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息息相關。專家認為,對食品安全問題,監管部門、科學家都應該“零容忍”,建立起完整的監管和溝通渠道,重罰嚴管,筑起食品領域的“安全墻”,才能打消網民心中的疑慮,用事實讓謠言無處生存。
而更重要的是,公眾和科學真相之間的“信息真空”,也容易造成誤讀、誤解、誤信。厲曙光認為,應鼓勵更多專業的學者積極參與到科普工作中,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辟謠或解釋,讓公眾了解“吃的真相”,做好風險交流,而不是讓一個村、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都被無限放大。
專家認為,政府監管部門、科普組織、媒體組織都應成為不實信息的“過濾器”、網絡情緒的“緩沖器”和公眾的“定心石”,向消費者傳遞理性的聲音。
上一條 ·粵傳媒擬以廣告置換和現金支付購買房產 2015-06-01
下一條 ·今年全國夏糧有望再獲豐收 2015-06-01
- 原材料 工業品 服裝服飾 家居百貨 小商品 商務服務 更多分類
-
·龍巖鍍銅報價,HEDP鍍銅工藝2025-10-04
·青海污水處理設備一立方多少錢2025-10-04
·高精密數控走心機加工哪里找,走心機加工多少錢2025-10-04
·深圳超聲波電子顯微鏡工作原理,超聲波電子顯微鏡哪家好2025-10-04
·莆田電鍍鍍金加工2025-10-04
·泉州方管鍍鋅哪家好,電鍍鍍鋅加工2025-10-04
·海東PC瓦報價202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