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遭遇內憂外困:傳統生產模式蘊含危機
時間:2015-05-27 21:07:26 來源:微博 點擊量:193
五常大米的沉浮 “農業再造”的縮影
昨日羊城晚報報道,五常市五常大米年產量至多為105萬噸,但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記者隨即在五常市采訪了多家米業企業,一些廠家將不同品種水稻摻在一起,加工成所謂“調和米”。甚至,由于“調和米”需要大量外地水稻,五常市周邊市縣甚至吉林省個別鄉鎮,專門種植一些水稻給五常水稻做“配套”。
某種意義上說,五常大米被大范圍仿冒,實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們若干年來的市場,山寨風氣熾烈,加之知識產權保護的疲軟乏力,更是助長了不法商家鋌而走險、打擦邊球的底氣!現實中,針對五常大米的打假行動,時常要面臨著兩個層面的掣肘。一方面,仿冒者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術策略,善于規避法律風險;另一方面,則是在地方保護主義的作用下,“其他地方”明顯缺乏盡心打擊假五常米的動力。
非但如此,五常大米所遭遇的內憂外困,更表現在內部生產環節的混亂與無序。在共同的“原產標識”下,五常當地的米業企業,卻未曾形成共同的生產流程、共同的產品標準。于是乎,有廠家堅持做“單一品種的五常大米”,有廠家卻堂而皇之地加工所謂“調和米”。這種源自內部的,價值取向和工藝規范的分裂,勢必將稀釋“五常大米”整體的品牌含金量。
缺乏必要整合的五常大米產業鏈,仍是小農生產、分散農業的典型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渠道成本奇高,而且極可能呈現出短視、無序的狀態。而現代意義上的“名產農業”,理應意味著本地價值認同的一致化,意味著生產過程的規范化——顯而易見的是,只有盡可能精簡“輸出窗口”,培植起“產地標識”所對應的知名企業,才可從根本上實現“五常大米”的信譽重建。
五常大米的走紅與坎坷,足可以被當成是傳統農業現代化改造的一個縮影。它既展示了“品牌名產”戰略所能帶來的紅利,也揭示了傳統生產模式所蘊含的危機。相較于培育起一個卓越的農產品牌,如何在“品牌收獲期”理性而為,或許是一個更值得探究的議題。
上一條 ·最后期限前或難有協議 歐央行決定希臘退歐命運 2015-05-27
下一條 ·勝利精密等3公司并購重組申請過會 2015-05-27
- 原材料 工業品 服裝服飾 家居百貨 小商品 商務服務 更多分類
-
·沒有毛的甜象草產量怎么樣|哪里有批發甜象草種子的皇竹草種節2025-10-04
·秦皇島公司食堂托管哪家企業好2025-10-04
·鋼結構大棚設計規范2025-10-04
·荊門火鍋食材配送價格2025-10-04
·甜高粱廠商批發|甜高粱怎么樣沒有毛的甜象草產量怎么樣|哪里有2025-10-04
·哪里能買到朝牧一號,水田種什么草合適沼澤地適合種什么牧草2025-10-04
·新洲高校食堂托管哪個公司好202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