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今天刊登國務院轉發《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該《意見》由財政部、發改委和央行共同發布,旨在鼓勵在公共領域推廣PPP,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
《意見》鼓勵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意見》要求各地區和部門在財稅、價格、土地、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保證社會資本和公眾共同受益,通過資本市場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等多元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運營管理,提高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與效率。
《意見》指出,PPP有利于盤活社會存量資本,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效彌補當期財政投入不足,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
為了使PPP順利推廣,《意見》具體提出了四點政策保障:
一、簡化項目審核流程。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建立項目實施方案聯評聯審機制,提高審查工作效率。
二、多種方式保障項目用地。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項目,可按劃撥方式供地,劃撥土地不得改變土地用途。建成的項目經依法批準可以抵押,土地使用權性質不變,待合同經營期滿后,連同公共設施一并移交政府;實現抵押權后改變項目性質應該以有償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應依法辦理土地有償使用手續。不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項目,以租賃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租金收入參照土地出讓收入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以作價出資或者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應當以市、縣人民政府作為出資人,制定作價出資或者入股方案,經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三、完善財稅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出資引導設立中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融資支持基金,作為社會資本方參與項目,提高項目融資的可獲得性。落實和完善國家支持公共服務事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公共服務項目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可按規定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在承擔有限損失的前提下,與具有投資管理經驗的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基金,并通過引入結構化設計,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
四、做好金融服務。鼓勵開發性金融機構發揮中長期貸款優勢,參與改造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拓寬項目融資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項目運營主體在資本市場通過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中期 票據、定向票據等市場化方式進行融資。鼓勵項目公司發行項目收益債券、項目收益票據、資產支持票據等。鼓勵社保資金和保險資金按照市場化原則,創新運用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等多種方式參與項目。
此前,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創六年新低,分析師普遍認為政府刺激政策將加碼,PPP正是基建的重要發力點。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章俊預計,財政方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規模可能會不斷提高,另一方面PPP和“城鎮化建設基金”都有望將成為基建的發力點。
PPP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合作關系,即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通過使用者付費和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監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價格和質量。
因有助于控制政府性債務,緩解財政壓力,近年來PPP模式日益受到中國官方的重視。財政部長樓繼偉此前曾要求,2015年推廣運用PPP模式要有新的突破。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政府在債務高企的同時,財政收入也在減速,收支矛盾凸顯。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6%,創23年來新低。而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70萬億元人民幣。
據民生證券統計,目前省市級地方政府共推出總額約為 2 萬億元的 PPP 項目,其中有9000億項目公布了具體的項目投資額。到目前為止,簽約的項目約為 3350 億元, 占總額的 1/6。在未簽約項目中,主要為交通設施、社會事業、水利工程、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項目。
中信證券預計,僅2015年就有1.6 萬億的潛在PPP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