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網5月15日電 國新辦今日舉行政策吹風會,介紹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進一步促進網速提升和網費下降等有關情況。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只是中國債券市場的一個品種,凡是可以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海外投資者都可以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
潘功勝介紹,在中國推動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發展的進程中,央行認真研究國際上的主要經濟體在資產證券化發展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在金融危機以后,在金融監管方面的改革。比如,金融危機以后,美歐這些主要的經濟體普遍加強了對資產證券化的監管,資產證券化市場的重心也從原來的鼓勵金融創新轉向對資產證券化風險隱患的防范。比如美國政府發布的《多德—弗蘭克法案》,資產證券化的監管改革是它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它的核心是強制要求風險自留,發起人要強制進行風險自留,強化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具體措施。
潘功勝指出,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目前總體的規模不是很大,但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央行也需要高度的重視風險防控。第一,要防止過度證券化。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擴大試點,不搞再證券化,因為資產證券化從理論上來說是可以進行多層的證券化,證券化做的層級越多,基礎資產和投資人之間的距離就越遙遠,證券化產品也會變得復雜,不僅客觀上會使風險難以識別,主觀上也會產生過度轉移風險的道德風險。所以中國在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央行強調一個基本的原則,要保證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簡單、透明。
第二,要堅持市場創新和監管相協調的發展理念。加強市場創新與監管相協調,以及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
第三,完善制度建設。在制度建設方面充分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以及金融危機以后主要經濟體金融監管改革的一些成果。比如,要建立一個動態、標準、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包括在產品的存續期有一個持續的信息披露機制,以及對于信息披露的評價機制。比如,要加強對發行人、對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的規范管理,督促中介機構切實履行他們的責任。比如,要進一步完善風險自留制度,發行人發起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自己要自留一部分,防止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發行人的道德風險,這也是美國資產證券化監管改革很重要的一個要點。
針對中國人民銀行是否會向外國投資者開放證券市場的問題,潘功勝表示,中國債券市場有220多家境外投資者,包括境外的央行、貨幣當局,國際金融機構,主權財富基金、境外人民幣清算行、QFII、RQFII等等,目前持有整個債券市場的余額是6000多億。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只是其中的一個品種,所以凡是可以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海外投資者都可以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