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介紹
應縣木塔的近千年時間,經歷了數不清的地動山搖,電閃雷鳴,而寶塔的點-塔剎,幫助寶塔避開了每一次的驚雷。梁思成在塔剎做測繪時,是沒有保護措施的,一次測繪時因為工作的投入,根本沒有注意到天色變幻。不經意間的電閃雷鳴,一個驚雷直接打在寶塔的不遠處,嚇得梁先生差一點松開手中的鐵鏈,實在驚險。
梁思成 次看到寶塔后給林徽因寫信深情地說:“好到令人叫絕,好到半天喘不上氣。”全塔用了3000噸木制,每一根柱子承重110噸,且沒有用一根釘子建到65多米高,相當于現在二十三層高樓。
初見時梁思成就對它做了一個“拜見禮”。因為當你站在塔底向上看,一叢一叢的斗拱,宛如佛陀的坐蓮在天際綻放,很難不令人激動。古人說,那叫百尺蓮開。
明代曾有一人登上木塔,一激動寫下了“玩海、望崇、掛月、拱辰”八字。就算尚未親眼所見,也能想象得到斗拱樣式之多,有的形如浪花被水漂到空中,有的把屋檐襯托如彎月掛在疏桐......后如眾星拱辰般一層一層,一疊一疊把木塔壘到65米之高。
這56種斗拱,480朵,被日本伊東忠太說“這與日本千篇一律、每一層都使用相同斗拱的手法相比,孰優孰劣自不待論。”當我們遺憾唐代木建筑都在日本的時候,中國只需一個應縣木塔。
“這塔真是個的偉大作品,我佩服極了!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里不的大建筑師,不的匠人。” 梁思成深情地感嘆。
一座建筑在自然浸染的歷程中,“它的皮殼會氧化,它的色彩會剝落,它的棱角會變得圓熟,它的觸感會變得溫潤……它會有另外一種‘面貌’呈現出來。”這種面貌是經歷了風霜雨露,經歷了滄海桑田,經歷比一個人長很多倍的時光,才緩慢形成美好的品格。這是古塔令人動容之處。